2007/01/20

bookmark

昨天到天母誠品去晃,本來是要尋找封蠟章,不過可惜沒有我要的字母。失落之虞,竟然看到一個我頗為喜歡的書籤!

因為有大量閱讀的習慣,本身就是“視書如命”,所以我也會挑一些特別的書籤來搭配書本。一方面是不喜歡廉價沒有質感的東西,另一方面則是不喜歡有跟別人一模一樣的東西。因此,看到這個地球的書籤,眼睛馬上為之ㄧ亮。在它旁邊尚有三款,桿身都一樣是單薄的不銹鋼鐵片,只是上面的圖案不同。共有鋼筆、地球、船、賽車造型,鋼筆因為我已經擁有了,所以不考慮。而賽車似乎也沒什麼特殊,也不考慮!接著就剩下地球和船。經過我的抉擇後,我選了地球,而且那顆球可以旋轉喔!

雖然後來使用一下覺得不容易夾緊書頁,不過我覺得只要看到那精美的書籤,就會大大的提升閱讀的樂趣。另外在那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把李家同的書《讓高牆倒下吧》看完,內文是由數個短篇文章集結而成。看他所寫的文章,寫的平易近人,但文章卻能感動內心的深處!幾乎有六成以上的短篇都反映(或者說諷刺)了這個社會上的所有現象。怪不得他的書如此的暢銷!

2007/01/15

追風箏的孩子 - The Kite Runner


緊接著上一本《餘燼》,這一本易讀多了。會緊接著選這一本閱讀的原因有二。第一,被那炫藍的天空封面所吸引,第二,精裝限量的標籤。呵呵,這兩個理由都很詭異吧!

追風箏的孩子》此書的故事背景發生在1970年代的阿富汗,主角阿米爾,在富裕的家庭,與他的僕人哈山一塊長大,如同兄弟一般的情誼。然而,兩人之間如兄弟般的情誼卻在一場風箏比賽後變了樣,兩人也各自走上不同的路。隨著戰亂,阿米爾與父親逃到美國。雖然如此,那件事仍然在阿米爾的心裡縈迴。事隔多年後阿米爾又再度重逢阿富汗,為了他兒時的朋友盡最後一份心力。

看完此書,頗為感動。或許是受到這個社會的影響,我一直秉持人性本惡的想法,但在故事裡看到那天真、善良、忠心耿耿的僕人-哈山,頗令我感動。其實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設身處地的思考:「假如我的年紀與阿米爾一樣,是不是會做出跟他一樣的事情?」。但最後,更令我感到欣慰與佩服的卻是阿米爾那鼓起勇氣,為哈山所做的彌補。

故事在真實背景下運轉。雖然是虛構的故事,但從中可窺見作者某部份的自己。對中東地區從來就沒有概念的我也因為這一本書而對該地方有所了解。作者替大家揭開阿富汗的神秘面紗,其中包括阿富汗的宗教、政治與地理位置,知其背景,就不難體會在故事裡的小孩所處的狀況了!

2007/01/12

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本名陳平。浙江省定海縣人,1991年一月四日辭世,享年四十八歲。

1964年,進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當旁聽生。1967年隻身遠赴西班牙,在三年間,前後就讀西班牙馬德里大學文哲學院、德國哥德學院,在美國伊利諾大學主修陶瓷,並在法學圖書館工作。回國後,曾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組。

上面是新年前與家人閒聊時候談到的一位作家。在此之前,孤陋寡聞的我對三毛這個名字還是第一次聽到,隨即引起我對她的作品的興趣。後來也很巧的跟朋友借到向我推薦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亦是三毛的第一部作品,於1976年5月初版。據朋友說,這一本作品可算是她所有作品裡較為歡樂、帶有陽光色彩般的一本,越是後期的作品則越是悲觀、陰鬱。雖然如此,閱讀的時候,我還是盡量拋開別人賦予評價的枷鎖,以自己的觀點與想法去閱讀。

撒哈拉的故事》為作者親身到撒哈拉沙漠生活的紀事,此書由12篇短篇散文集結成冊,分別敘述作者在單調沙漠生活的趣事。每個短篇都很精采,雖然為敘述生活紀事,在不同文化的融合下,文字的組合給人貼近現實生活但又不失文學性的感覺。

另外,我很是欣賞裡面那位“我行我素”的三毛,那種有自我想法,其中帶有一種天真、可愛的女生。

2007/01/07

餘燼 - A gyertyák csnokig égnek

記的12月30日的中國時報出爐了2006年的開卷好書獎,恰好最近大量閱讀的習慣,激起我對得獎書的好奇心。前一陣子,一群很友好的朋友交換彼此閱讀心得,赫然發現自己「吃」的太「硬」了!感覺就像大家在分享品嚐極為精緻的法國宮廷料理,而自己卻只能與別人分享廉價美味的地方小吃。當下決定要拿幾本文學書籍嚐嚐。從一開始的《國境之南、太陽之西》、《數位密碼》、《歷史學家》…等,發現這類書籍慢慢養大了我的胃口!之後,就像新婚夫妻熱戀的感覺一般,愛的無法自拔。那時,從得獎書中挑了幾本自己想看的書,一瞬間就完成網路訂書了。

拿到書後,心想從最薄的一本書開始下手好了,卻沒想到,看完後是自己到目前為止覺得作者寫作功力最高,也是讓我覺得瀕臨艱澀難懂邊緣的一本書。《餘燼》一書故事簡單,但卻能看見作者描寫複雜情緒功力的高深!

故事敘述兩男一女之間的複雜故事。男主角為了了解真相等待41年,透過雙方激烈對答,挖掘過去的回憶。故事裡參雜友情、等待、復仇與背叛交織而成的三角關係。閱讀中彷彿看到俄國文學作家普希金(Pushkin)的短篇小說–《射擊》的影子,那就是:「復仇就是力量」。但又不帶有如此明顯動作。字裡行間透露著一場高格調的復仇,復仇並非實質上的對對方造成傷害。而是透過主角陳述過往的事實反應真相,讓對方默默承認,甚至主角最後一刻要對方親口説出,彷彿求知若渴的孩子得到了解答那種滿足的感覺。

閱讀這本書彷彿解一道數學方程一般,剛開始看不太懂題意,慢慢的仔細再看過一次後似乎如晨曦般,陽光尖銳刺進眼睛的感覺,知其一二,到最後得到解答,獲得真相的喜悅。是一本愛書者值得蒐藏的好書。

2007/01/05

fountain pen

一開始我對鋼筆幾乎是完全沒有概念,而且現在的原子筆和鋼珠筆就這麼好寫了,鋼筆到底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呢!?故事就從我自己有了鋼筆開始…

大學時代常到誠品書店晃。除了看書外,最令我興奮的大概就屬看到一些文具用品了,畢竟小時候在鄉下長大,對紙、筆文具這種東西沒有研究。不過,在誠品販賣文具的櫥窗裡常常可以看到最吸引我的品牌,那就是Rotring。對這個品牌最早的印象大概從初中開始,工藝課的時候需要用到橢圓模板,老師常強調台製的橢圓模板通常精確率不高,容易有誤差。那時候我不喜歡跟別人借,所以自己就買了一個老師推薦的,印象中花了350塊。在當時這種價錢對懵懂無知的我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後來到誠品常常留連於文具區,看看在櫥窗的展示燈下那耀眼的筆。

直到大四,花了自己打工的錢買了生平第一枝鋼筆。當時買鋼筆是帶有一點玩票性質,從一開始完全不知道如何拿筆,到最後愛上了鋼筆。剛開始覺得執筆的方式非常不習慣,不過漸漸的隨著墨水的更換以及執筆的方式,筆尖慢慢的會隨著手寫的方式改變,漸漸的書寫會越來越流暢。用鋼筆寫出來的字有明暗粗細之分,以及墨水保持年代長久是鋼筆的優點。當然它也有缺點,那就是用鋼筆寫字通常需要看紙張的品質,有些紙張容易讓墨水暈開。另外一個很大的缺點,即墨水不能碰到水,否則會在紙張上暈開、糊掉。

回顧鋼筆的歷史,早在10世紀就已經存在了。不過,一直到18世紀鋼筆本身的技術並沒有太大的改變,直到19世紀初期技術突破後,才開始大量生產。原子筆書寫快速、方便有如石英錶的準確與便宜,而鋼筆就好像機械錶一般,值得去體驗那工藝的極致。相較於原子筆,用鋼筆書寫對我來說有如品嚐上等的波爾多紅酒,令人回味無窮!

台灣阿舍

就從一碗麵說起吧!..這是最近這幾天跟同學借的書《宮前町九十番地》。

由張超英先生口述,陳柔縉執筆。敘述從一個台灣阿舍*的角度來看日治時期的台灣一直到現在的台灣。
宮前町指的是現在台北市中山北路、錦州街與民權西路之間。《宮前町九十番地》是為張超英先生日治時期的住家,現位於台泥大樓的正對面。

故事的開頭從一碗麵說起,口述者說:「六十、八十年前,台灣首富是個胖子,名叫林熊徵」。有一次他做人力車的時候,車夫跟別人起了爭執,結果一不小心整個連人帶車向後翻仰。後來未了避免類似的情形再發生,他把人力車後面焊了一個ㄇ字型的扶把,還請幾個柔道好幾段的人來攙扶,那種情景在當時是非常特殊的。口述者說到在林熊徵去世的前一天他才跟他吃過飯而已,且吃的是簡單不過的一碗切仔麵。結果死後卻引來不認識的人爭遺產,引起作者內心對錢的看法,他覺得知道怎麼賺錢並不重要,知道怎麼花錢才是人生更重要的事;知道怎麼花錢才能過有意義的人生。這句話在我心裡面引起很大的漣漪,也因為開頭故事頗為有趣,越繼續看下去,越覺得彷彿在聽他本人口述一樣精彩。

其實書本大約可以分為兩部份,雖然每個故事可以個別獨立來看而不會影響到彼此的關連性。書本前半段為敘述張超英先生的生長過程、家庭背景、以及當時台灣社會概況。從日治時期、二次大戰一直到光復後整個家庭的故事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轉變。後半段則敘述他擔任公職的歷程,他那喜好外交的個性,默默地為台灣闖出了一片天,讓台灣站上國際舞台。


看完這本書後覺得很精采,就好像聽一位經歷豐富,飽讀詩書的耆老敘述他的經驗一般。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心得其實很簡單,我能深深體會一件事情能完美達成其背後是有非常多人在默默努力的!而我們似乎常常只看到最上位者的豐彩,孰不知背後有一堆辛苦耕耘的人。另外一點即是這個社會出外打拼靠的不只是你的專業知識而已,不論是在商場上或是社會中,人際關係與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專業知識只是基本,要能活耀在這社會上人際關係重要萬分!

*阿舍為台語,意指有錢人。以前有錢人才蓋的起有窗子、門、後院的房子。